这款曲肘式闭锁冲锋枪,为何被德军弃用?赫尔曼M1932冲锋枪及其升级版
冲锋枪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历经多次改进,得到长足发展。期间,德国一直走在各国前头,相继推出许多著名的冲锋枪,如MP18、MP28、MP38、MP40等等。但在诸多冲锋枪中,也不乏存在设计缺陷而被弃用者。本文要讲述的赫尔曼M1932冲锋枪及其升级版就是其中之一。
M1932冲锋枪的诞生
二战之前设计的绝大多数冲锋枪采用的都是开膛待击方式,但德国的赫尔曼M1932冲锋枪却是个例外,其采用闭膛待击及曲肘式钢性闭锁机构、枪管短后坐式自动方式,在作用原理与设计理念上与卢格P08手枪比较接近。
最初,该枪并不是作为冲锋枪而研制的,其设计者卡尔·赫尔曼原本是想设计一支采用曲肘式闭锁机构的半自动步枪,并申请了专利。半自动步枪配用7.92×36.5mm瓶形弹壳步枪弹,比标准的7.92×57mm毛瑟步枪弹短很多。该半自动步枪采用弹匣供弹,5发容弹量的弹匣装在机匣左侧,为了能不必卸下弹匣就可向弹匣内装弹,赫尔曼在抛壳窗处设计了弹夹导轨,装弹时,将枪机向后拉并挂在后方,将装有5发弹的弹夹插在弹夹导轨上,并用拇指向下推枪弹,就可将枪弹装入弹匣中,最后再抽出弹夹。
该枪研制成功后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,但其配用的短弹却受到青睐。二战期间,德国国防军就采用了一种类似的7.92mm短弹,用于StG44突击步枪。
一战的最后一年,德国国防军发现质量轻、可连发发射、配用手枪弹的冲锋枪更具有战术价值,于是在1920年代秘密研制新型冲锋枪。赫尔曼敏锐地抓住这一趋势,于是将他之前设计的半自动步枪重新设计成了发射手枪弹的冲锋枪。新枪设计成功后在德国一家兵工厂生产,命名为M1932冲锋枪。
该枪枪管直径看似很大,实际上只是枪管护筒较大而已。由于采用枪管短后坐式自动方式,枪管护筒可保护射手握住枪管而不致烫伤,使得安全性得以提高。
该枪的弹匣延用了赫尔曼半自动步枪的设计,也是水平装在左侧,但采用双排结构,供弹时左右交替进行。该弹匣可靠性高,并且很容易装填。
M1932冲锋枪有两个扳机,前后排列,扣动后扳机只能单发发射,扣动前扳机为连发发射。这种构造可以快速转换射击方式。
但是该枪的曲肘式闭锁方式与伯格曼MP18Ⅰ的惯性闭锁方式相比要复杂得多,而且造价较高,枪管内一旦进入灰尘,就容易产生故障,再加上其配用枪弹的性能也不甚理想,最终该枪停止了发展,而未被德国军方所接受。
M1932冲锋枪升级版——M1935冲锋枪
虽然遭到德国军方的否定,但赫尔曼并没有就此放弃,转而向FN公司推销该枪的生产权。FN公司表现出极大兴趣,购买了该枪生产权并对其进行了改进,于1935年开始加工生产,称为M1935冲锋枪。M1935冲锋枪有两种口径,分别为 9×19mm卢格口径和7.63×25mm毛瑟口径,采用20发或40发装弧形弹匣供弹。
高昂成本不适应需求
赫尔曼M1932冲锋枪及其升级版都显示出了第一代冲锋枪的精巧技艺。其采用的曲肘式闭锁机构或许能提高首发弹的命中精度,但需要大量的高精度加工,因此导致成本高昂。而与其同时代的其他德国造冲锋枪不但成本低廉,可靠性也高。正是由于这一原因,导致赫尔曼冲锋枪最终没有被采用。
(本文发表于《轻兵器》2008年第11期下半月刊,公众号文章有删改)
人类开脑洞,连发不是梦:盘点消逝的早期链式连发枪及其遗存(下)
电影和实战差别有多大?海豹狙击手克里斯·凯尔其人其事
浅析电影《扫毒》中的武器与战术表现
这款自由枪机式的格洛克,为娱乐和竞赛而生:格洛克44手枪
编辑:王晓涛 李昊
校对:魏开功
轻兵器官方微博:@轻兵器
轻兵器头条号:轻兵器
轻兵器快手号:QBQ_208
轻兵器抖音号:qingbingqi
有专业有态度的公众号,欢迎扫码关注,领取你的最权威轻武器攻略